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最强有力的一种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在免疫应答的启动、调控上起着关键的作用[1]。现代抗肿瘤免疫疗法利用DC负载肿瘤相关抗原(TAA)制成的肿瘤疫苗(瘤苗),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等几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已取得喜人的效果。现对树突状细胞的生物特性、来源、抗瘤机制、肿瘤疫苗疗法等进行综述。
1 DC生物学特性DC最初是Steinman和Cohn等1973年从小鼠脾组织中分离发现的,因其形态具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命名。
目前一致认为,凡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方能称之为DC。DC广泛分布于全身各脏器,数量极微,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1%,DC的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DC主要分为髓系DC(myeloiddrivedDC)和淋巴系DC(lymphoidrelatedDC)两大类。
成熟的DC表现出主要特征:
(1)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膜样或树突样突起;
(2)细胞表面具有丰富的有助于抗原提呈的分子,如持续、高水平的表达MHCⅠ类、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CD80(B71)和CD86(B72),细胞粘附分子CD11a(LFA1),CD11c,CD50(ICAM2),CD54(ICAM1),CD58(LFA3)和CD102(ICAM2),以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LFA3等。人血中的DC前体开始表达CD2,4,13,16,32,33,但随着成熟渐渐失去表达,而粘附分子、共刺激分子、MHC抗原随着成熟而表达增加[2]。活化后,特别是CD40L活化后,CD80、CD86上调。在成熟中,CD86出现早,而CD80出现晚,血中DC前体几乎不能检测到[3,4]。
(3)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既能激活MHC相同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又能激活MHC不同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而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Tcell)增殖并建立初级免疫应答。
(4)具有向局部淋巴细胞T细胞区迁移的能力。
(5)DC激发T细胞增殖及抗原提呈能力是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100~1000倍[5]。
新近发现的DCSIGN(DCspecificICAM3grabbingnonintegrin)分子在启动静息T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注意,DCSIGN是DC特异表达的、第一个被鉴定的DC限制性分子,介导DC与静息T细胞的强烈粘附从而发挥DC诱导的T细胞增殖作用[6,7]。
另外,在体内外,DC具有与其他APC不同的功能特征,可递呈抗原给静息T细胞的能力是DC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能力是其他APC的10~100倍。正是由于DC的上述特征使其成为体内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也是唯一一类可直接活化静息T细胞的APC。
2 树突状细胞的来源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在DC的起源、分类、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机制以及引起DC迁移和成熟的信号传导等领域研究的深入,有关人DC大量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日益成熟。目前,树突状细胞有三个来源:骨髓、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从骨髓中分离获得树突状细胞的CD+34的祖系细胞,或从外周血或新生儿脐带血于体外经14d培养分化(在GMCSF和TNFa存在的情况下)成为成熟的CD+1a、CD+83、HLADR的树突状细胞;或者用外周血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或粘附单核细胞在二种细胞因子(GMCSF和IL4或IL13)的培养刺激下成为CD+1a、CD+83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再经TNFa或(和)CD40L刺激形成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3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证明[8],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以下密切关系。
(1)以肿瘤抗原体外专一性地冲击致敏、激活功能最强的APC树突状细胞,可保证肿瘤抗原被有效摄取。
(2)树突状细胞通过细胞表面高水平的MHCⅠ、Ⅱ类分子呈递了丰富的肿瘤抗原肽,使相应的T细胞受体(TCR)被充分占据;同时,树突状细胞提供高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B7 1(CD80)、B7 2(CD86)、CD40分子等,使T细胞被充分激活。
(3)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结合后,可以大量分泌IL12,激发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主导了TH1型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清除。(4)树突状细胞还能分泌趋化因子(DCCCK),专一性地趋化初始型T细胞,通过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对T细胞的激发。另外,肿瘤病人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检测到T淋巴细胞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采用细胞因子修饰的肿瘤细胞瘤苗能够产生抗中枢神经肿瘤的免疫反应,因此免疫反应可以介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 关于各种类型的树突状细胞疫苗[9,10]目前已研究了各种形式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的疫苗。
(1)细胞性肿瘤抗原:经放射线照射灭活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反复冻融上清或肿瘤细胞冻融后膜碎片或超声破碎方法制备肿瘤细胞的蛋白提取物直接体内免疫后都只产生极弱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已极少作为肿瘤疫苗单独用于临床。
(2)肿瘤抗原多肽:应用经弱酸洗脱肿瘤细胞表面的MHCⅠ类抗原多肽冲击树突状细胞,其靶向性更好,肿瘤抗原浓度更高,可产生“冲击致敏”的效应,促进T细胞有效激活。
(3)肿瘤抗原基因:将肿瘤抗原基因转移进树突状细胞,体内诱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其方式有多种:用脂质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HSV)蛋白抗原编码基因冲击树突状细胞,或脂质体介导酪氨酸酶基因转移入树突状细胞;用肿瘤细胞的RNA作为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或用低免疫原性肿瘤的RNA(总RNA或polyA+RNA)冲击树突状细胞,免疫接种后可诱导出强烈抗肿瘤免疫力;用腺病毒载体介导肿瘤抗原基因对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转染;用黑色素瘤抗原基因质粒通过基因枪技术转染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等。
(4)抗独特型抗体:抗独特型抗体是肿瘤抗原的内影像,可模拟肿瘤抗原被机体识别,激发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功能。临床首例应用树突状细胞治疗肿瘤就是应用抗独特型抗体致敏树突状细胞来做为瘤苗。
(5)与细胞因子联合使用:IL12是体内介导TH1型应答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瘤苗联合应用于肿瘤治疗,收到更佳的抗癌效果。某些情况下甚至逆转由树突状细胞诱导的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