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内皮细胞对组胺反应的形态学实验
原理通过实验可以见证,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IGE,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称为:“速发短
原理
通过实验可以见证,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IGE,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称为:“速发短暂反应”,皮肤表面可出现红肿斑块,称为“过敏反应”。
利用蟾蜍或青蛙的肠系膜制作活标本,可观察到组胺导致血管变化的现象,血管扩张管径变化,轴流(血细胞流)变宽,轴流与边流(血浆流)界限消失等形态学现象。
组胺(Histamine)是在免疫系统(B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IGE的启动下,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一种血管活性胺。组胺的主要作用使微动脉扩张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强。当给予组胺时,微动脉的括约肌扩张,血流加快。而组胺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的受体(H 1)结合,内皮细胞立即发生收缩,导致内皮细胞间隙形成。这一过程持续15-30分钟,可称为“速发短暂反应”。这个反应一般发生在20-60 mm管径的静脉。
材料与仪器
组织胺
器械盘 探针 剪刀 镊子 大头针 棉球 显微镜
步骤
动物:蟾蜍或青蛙
1.用探针破坏蛙脑脊髓
2.取仰卧位,沿腹侧壁剪开腹壁,切口长约1.0 cm。
3.用镊子轻轻拉出小肠袢,将肠袢连接的肠系膜展开在器械盘上,肠系膜带肠袢一起剪下大约1-1.5cm。(特别注意要轻轻拉动肠袢,切忌拉得过紧或撕破肠系膜,以防影响血液循环)
4.在低倍镜下选小静脉视野,观察微静脉的血管口径、血流速度及血流状况,区别轴流(血细胞层)与边流(血浆层)。在肠系膜上滴加数滴0.2%的组织胺,继续观察数分钟。
常见问题
在肠系膜上滴加1-2滴0.2%组织胺,继续观察数分钟,可见血管扩张,血流逐渐变慢,轴流与边流的界线消失,出现明显的血流来回摆动,白细胞流到血浆层内贴附到血管壁上即“附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