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外部形态观察及饲养技术
相关专题
果蝇 的外部形态观察及饲养技术
【主要内容】 1.果蝇的外部形态观察及饲养技术 2.果蝇遗传性状系列杂交实验 3.数量性状遗传 4.粗糙链孢霉的杂交 5.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6.果蝇唾腺染色体 7.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8.染色体G带技术 9.果蝇系列杂交实验结果的观察与统计【实验目的】 1、了解果蝇的生活史,识别雌雄蝇和几种 常用的突变类型。 2、掌握果蝇的饲养和管理技术为下一步果蝇的系列遗传实验作准备【实验原理】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属双翅目昆虫,具有完全变态。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如下优点: 1.生长迅速,在25℃条件下,10~12天可完成一个世代; 2.繁殖能力较强,1只♀果蝇可产卵400 ~ 500枚,因而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子代,有利于作遗传学分析; 3.容易饲养,饲料易得,实验需用空间较小; 4.突变性状达400以上,并且多是形态变异,便利于观察; 5.染色体数目少(2n=8),突变基因容易在染色体上定位。 正是由于果蝇在实验上具有以上优点,所以T.H.Morgen能够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且发现了连锁遗传定律。【1.果蝇外部形态的观察】
(1)果蝇生活史的观察 卵:♀♂果蝇羽化后12小时内不能交配,所以选处女蝇要利用这12小时。超过12小时开始交配,2天后开始产卵,每只雌果蝇一生中可产卵400—500枚,卵长0.5mm,椭圆形,端部两侧各具一纤丝。 幼虫:受精卵经1-2天孵化(25℃时12小时开始孵化),经4-5天2次蜕皮,成为3龄幼虫,体长可达4-5mm。 蛹:3龄幼虫爬上培养瓶内壁化蛹,蛹梭形、由淡黄至黄褐色。 成虫:蛹期约4天开始羽化,一般傍晚羽化的数量比黎明的多。刚羽化的成虫体较大。色较淡、翅还未展开、体表因未完全几丁化(chitinous)而显得较软。
果蝇世代图
(2)野生型与突变型相对形状的观察 1.逐一麻醉各品系果蝇(注意要适度麻醉)。 2.把麻醉的果蝇倾倒在白瓷板上,移到解剖镜下观察。 3.鉴别野生型与突变型的相对性状。
果 蝇 类 型 复 眼 体 色 翅 型 刚 毛 野生型红色灰黄长翅直突变型白色黑檀残、短卷曲 图片: 野生型与突变型果蝇的眼色 野生型与突变型果蝇的体色 野生型与突变型果蝇的翅形 野生型与突变型果蝇的刚毛 直刚毛 卷刚毛
(3)雌雄果蝇的观察与鉴别 第一性征: ♂ 腹部末端无几丁化黑点 ♀腹部末端有几丁化黑点 副性征: A.腹部末端尖长( ♀ )对顿圆(♂ ) B.腹部背面有3条黑色条纹对5条黑色条纹 C.腹部腹面有4各腹片对6个腹片 D.第一对足的跗节有性梳对无性梳 E.体型较大对较小 图片: 雌雄蝇 雌雄果蝇形态特征比较 果蝇第一对足跗节基部的性梳
【2.果蝇的培养】 (1)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配方: 以配制1000ml为例,需要红糖80克,琼脂10克,麦麸80克,玉米粉20克,丙酸7ml,酵母10克。 配制方法: 1.将红糖80克、琼脂10克、水700ml置于锅里共煮沸至全溶化。 2.麦麸80克,玉米粉20克,水300ml调成糊状。 3.将2加入1中边煮边搅拌,连续煮沸20min,离火立即加入丙酸7ml,酵母10克,搅拌均匀,趁热分装到消毒过的培养瓶。
(2)接种蝇培养 待培养基冷却,水蒸气挥发后,塞好棉塞接好蝇种,放入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注意事项】 1.分装培养基时注意不要沾到试管或培养瓶口,如果沾到,则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拧干的酒精棉球把培养基下推,以免棉塞蘸到培养基,造成污染。 2.配好的培养基应放到干净的地方保存。 3.在接放果蝇时,要注意正确使用乙醚麻醉剂,用完后应立即盖好,同时实验室保持通风。【作业】 1. 把观察五个品系的相对性状结果填入下表。 品系 复眼 体色 翅形 刚毛 2 #6 #18 #22 #e 2. 把鉴别雌雄果蝇的第一性征、副性征填入下表。雌雄外生 殖器腹部 末端腹部 背面腹部 腹面性梳体型 大小♀♂ 3、问答题: (1)在5个果蝇品系中哪一个品系是野生型? (2)用肉眼分拣雌雄果蝇时,应抓住哪一主要特征?如何挑处女蝇? ( 3)要完成三个实验(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果蝇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实验)的正确杂交组合,要求用实验室现有的5个品系,设计6个杂交组合(每一个实验有正交和反交组),如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