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恩派尔生物资料网
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验方法 >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薄层层析溶剂/展开剂/显色剂的选择配制及注意事项

2025-04-15 生物化学 加入收藏
相关专题 薄层层析(TLC)技术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 (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

相关专题 薄层层析(TLC)技术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1.方法原理 (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 (诱导) - 偶极相互作用,

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

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 冰乙酸 -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 2 ml 甲醇)。其总量应足以使TLC /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 1、 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 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 3、 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 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① 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可使成分间分开; ② 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 ③ 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

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 环已烷 :-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 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

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四、展开剂的选择 物质分子 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1、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 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 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 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 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

结论: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2、类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 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 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 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 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8:1)、 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

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5:4:1)

结论: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 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意,异丙醇、正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苷元的结构影响变小。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用,减少拖尾。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3、类极性大的小分子 有机酸: 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 结论:

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配基。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4、类含氮有机物: 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0.6)(氨蒸气饱和)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 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 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 结论分析: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

3.TLC 的通用显色方法 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样品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用显色方法主要有: E/m T2K gV"p Fg424413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坏样品; Pl o;E r"m‑z s? d T$V4244132、碘蒸气法:通用性强,与紫外法结合灵敏度高于该两法单独使用; $b8M"}?(P [+e4244133、荧光试剂: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有荧光物质更明显;小木虫学术博客 J­M0D6{Rf;r

4、硫酸溶剂:对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但有破坏性。

4.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1、点样 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2、展开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待检测。 注:展开缸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预平衡,可在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密闭,一般保持15-30分钟。 3、显色与检视 供试品含有可见光下有颜色的成分可直接在日光下检视,也可用喷雾法或浸渍法以适宜的显色剂显色,或加热显色,在日光下检视。有荧光的物质或遇某些试剂可激发荧光的物质可在356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对于可见光下无色,但在紫外光下有吸收的成分可用带有荧光剂的硅胶板(如GF254板),在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板面上的荧光猝灭物质形成的色谱。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

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

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不妨一试!

铺板

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点样

尽量用小的点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展开剂配制

选择合适的量器把各组成溶剂移入分液漏斗,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绝对不应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混合不均匀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各组成溶剂的比例准确度对不同的分析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最高精确度,比如:取1ml的溶剂,应使用1ml的单标移液管,移液管应符合计量认证要求,尽管多数时候这不是必须的。展开系统的饱和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展开剂,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开的板放入两槽间的平台,斜架着,盖上展开缸的盖子。让展开剂的蒸气充满展开缸,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防止边沿效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展开时难免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不过对薄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作应该尽量轻、快。

温湿度的控制

温湿度对薄层影响都很大。不冻结的前提下,通常温度越低分离越好,较难的分离需在低温下分离,例如人参皂苷。湿度的影响,估计主要是影响薄层板的吸附能力,导致选择性(容量因子)的变化,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温度控制使用空调器或冰柜,湿度控制是通过在另一展开槽放置相应浓度的硫酸。

显色

喷显色剂显色最重要是有好的雾化器。

solventpolarityViscosity(cp20℃)Boiling point(℃)UV cutoff(nm)
i-pentane(戊烷)0.00--30--
n-pentane0.000.2336210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0.010.3030-60210
Hexane(己烷)0.060.3369210
Cyclohexane(环己烷)0.101.0081210
Isooctane(异辛烷)0.100.5399210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0.10--72--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0.100.4799215
Cyclopentane(环戊烷)0.200.4749210
n-heptane(庚烷)0.200.4198200
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1.000.4678220
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1.000.5787273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1.600.9777265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1.900.7148231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2.400.3768220
Toluene(甲苯)2.400.59111285
p-xylene(对二甲苯)2.500.65138290
Chlorobenzene(氯苯)2.700.80132--
o-dichlorobenzene(领二氯苯)2.701.33180295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2.900.2335220
Benzene(苯)3.000.6580280
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3.004.70108220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3.400.4440245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3.500.7984228
n-butanol(丁醇)3.902.95117210
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 乙酸丁酯)4.00---126254
n-propanol(丙醇)4.002.2798210
Methyl isobutyl ketone()4.20--119330
Tetrahydrofuran( 四氢呋喃)4.200.5566220
ethanol4.301.2079210
Ethyl acetate4.300.4577260
i-propanol(丙醇)4.302.3782210
Chloroform(氯仿)4.400.5761245
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4.500.4380330
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4.801.54102220
Pyridine(吡啶)5.300.97115305
Acetone(丙酮)5.400.3257330
Nitromethane(硝基甲烷)6.000.67101380
Acetic acid(乙酸)6.201.28118230
Acetonitrile(乙腈)6.200.3782210
Aniline(苯胺)6.304.40184--
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6.400.92153270
Methanol()6.600.6065210
Ethylene glycol(乙二醇)6.9019.90197210
Dimethyl sulfoxide()7.202.24189268
water10.201.00100268

常用溶剂参数表

化合物名称 中文名称极性粘度沸点吸收波长
i-pentane (异戊烷)0-30-
n-pentane (正戊烷)00.2336210
Petroleum ether (石油醚)0.010.330~60210
Hexane (己烷)0.060.3369210
Cyclohexane (环己烷)0.11.081210
Isooctane (异辛烷)0.10.5399210
Trifluoroacetic acid (三氟乙酸)0.1-72-
Trimethylpentane (三甲基戊烷)0.10.4799215
Cyclopentane (环戊烷)0.20.4749210
n-heptane (庚烷)0.20.4198200
Butyl chloride (丁基氯; 丁酰氯)1.00.4678220
Trichloroethylene (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1.00.5787273
Carbon tetrachloride (四氯化碳)1.60.9777265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1.90.7148231
i-propyl ether (丙基醚; 丙醚)2.40.3768220
Toluene (甲苯)2.40.59111285
p-xylene (对二甲苯)2.50.65138290
Chlorobenzene (氯苯)2.70.8132-
o-dichlorobenzene (邻二氯苯)2.71.33180295
Ethyl ether (二乙醚; 醚)2.90.2335220
Benzene (苯)3.00.6580280
Isobutyl alcohol (异丁醇)3.04.7108220
Methylene chloride (二氯甲烷)3.40.44240245
Ethylene dichloride (二氯化乙烯)3.50.7884228
n-butanol (正丁醇)3.72.95117210
n-butyl acetate (醋酸丁酯;乙酸丁酯)4.0-126254
n-propanol (丙醇)4.02.2798210
化合物名称 中文名称极性粘度沸点吸收波长
Methyl isobutyl ketone (甲基异丁酮)4.2-119330
Tetrahydrofuran (四氢呋喃)4.20.5566220
Ethanol (乙醇)4.31.2079210
Ethyl acetate (乙酸乙酯)4.30.4577260
i-propanol (异丙醇)4.32.3782210
Chloroform (氯仿)4.40.5761245
Methyl ethyl ketone (甲基乙基酮)4.50.4380330
Dioxane (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4.81.54102220
Pyridine (吡啶)5.30.97115305
Acetone (丙酮)5.40.3257330
Nitromethane (硝基甲烷)6.00.67101330
Acetic acid (乙酸)6.21.28118230
Acetonitrile (乙腈)6.20.3782210
Aniline (苯胺)6.34.40184-
Dimethyl formamide (二甲基甲酰胺)6.40.9


文章底部广告位

文章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