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恩派尔生物资料网
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验方法 >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离子键

2025-04-25 生物化学 加入收藏
早在 1916 年已提出离子键理论。该理论认为原子生成化合物的过程是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分别变成具有稀有气体单原子稳定电子结构的正、负离子,异号离子

早在 1916 年已提出离子键理论。该理论认为原子生成化合物的过程是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分别变成具有稀有气体单原子稳定电子结构的正、负离子,异号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形成了分子。原子间的这种键合作用称为离子键。显然离子键中正负离子分别是键的正负两极,离子键是极性键。所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型化合物。典型的化合物有 NaCl , CsCl 等。通常认为电负性相差△ X > 1.7 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间易形成离子键。由静电引力

可知,离子电荷 q 与 q - 越高,邻近的正负离子核间距越小,引力越大,形成的离子键强度将越大。离子型化合物可以认为是球型带电体的正负离子有规则地相间地紧密堆积而成的晶体。因此每个离子不仅受其相邻异号离子强烈吸引,还受更多层次的远程的静电作用。因为每个离子都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方向吸引异号离子,因此离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文章底部广告位

文章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