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浏览恩派尔生物资料网
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验方法 >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肝炎病毒的预防与治疗

2024-04-18 微生物学 加入收藏
简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从病毒学检验的角度讲,应特别注意样品的处理及接触样本的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样品应

简介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从病毒学检验的角度讲,应特别注意样品的处理及接触样本的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样品应严格管理,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样本应专设采血区及其他标本(尿、粪便等)收集区,专设采样设备及人员,对废弃标本应先高压消毒再集中处理,对拟诊或不明标本应按有传染性对待。对接触标本的医护及检验人员,应按国家生物安全法规要求配置个人防护,防止病毒播散。

原理

肝炎的治疗原则分为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前者包括休息和营养,后者以抗病毒治疗为核心,可辅以保肝,降酶及增强免疫药物。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 HBV、HCV 感染。

材料与仪器

器材:粪便

步骤

一、HAV 和 HEV

HAV 和 HEV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因此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食品,水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型肝炎的主要环节。患者的排泄物、食具、物品和床单衣物等要严格消毒处理。

主动免疫:目前能够成功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已应用于高危人群甲肝的预防,其安全性高,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抗体滴度能迅速达到足以预防感染的水平。减毒活疫苗能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毒副作用小。我国研制成功的 HAV 减毒活疫苗 H 株和 LA-1 株,是将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 HAV 经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连续传代减毒而成,免疫效果良好,接种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目前已在我国大规模使用。基因工程疫苗和多表位疫苗等新型 HAV 疫苗正在研制中。HEV 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被动免疫: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人胎盘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的早期应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主要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

HAV 和 HEV 感染均属于自限性疾病,甲型肝炎患者一般不需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主要的治疗措施为对症支持治疗。HEV 感染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可供防治,戊型肝炎患者多于发病后 6 周左右即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抗 HEV IgC 常于发病后 4 周左右转为阳性,多数患者于 5~6 个月后逐渐消失。因此即使儿童期曾感染过 HEV,青壮年后仍可再次感染。

二、HBV 和其他肝炎病毒

(一)预防

目前对 HBV、HCV 和 HDV 的预防策略与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行健康教育的综合预防措施。

1. 特异性免疫预防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应用重组基因疫苗预防乙型肝炎及 HBV 感染。乙肝疫苗常规三针接种后保护率各地报道在 90% 左右,正常应答者(抗体应答高峰期抗 HBs 大于 10 mU/ml)保护期限目前一般认为可达 5~15 年。新生儿和高危人群是乙肝疫苗接种的首选对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接种对象已扩大到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青少年。在高流行区,乙肝疫苗接种对象应扩大到一般人群。

HBIG 可以提供迅速,特异性的被动免疫预防,但其保护作用只能维持 3~6 个月,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意外暴露后的应急预防。

HCV 免疫原性不强,极易变异,导致疫苗预防困难,疫苗目前尚处于研制阶段。

HDV 与 HBV 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且 HDV 与 HBV 具有共同的包膜蛋白,通过接种 HBV 疫苗可达到预防 HDV 感染的目的。

2. 管理传染源﹑乙肝患者和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是重要的传染源,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形成我国众多的 HBV 感染者,是预防的重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包括乙肝患者管理、 HBsAg 携带者管理及献血员管理。

3.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加强消毒防护措施,加强血透析病房的卫生管理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对献血员和血制品进行 HBV 、HCV 的相关检测,可以大大减少其感染和传播。为阻断母婴传播,将 HBsAg 作为产前的常规检查项目,在分娩过程中应慎防胎儿的损伤,以防母血传染。应用 HBIG 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预防 HBV 传播。

4. 健康教育︰应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传染源,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的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流动人口,吸毒和卖淫人员。健康教育不仅可使大众增强个人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的能力,而且对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十分重要。

(二)治疗

目前慢性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 2005 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其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 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目前美国 FDA 已经允许临床应用的五种口服抗 HBV 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和两种注射剂(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我国已上市前面四种核苷类似物和两种干扰素。但是抗病毒治疗耐药发生率非常高,是慢性乙肝感染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应注意监测。

对于 HCV ,抗病毒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痊愈,不能痊愈者可以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IFN-α 对早期慢性 HCV 感染有效率较高,目前慢性丙型肝炎的推荐治疗方法为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化 IFN-α 与利巴韦林。不同基因型抗病毒治疗药物和疗程不同,因此患者在进行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之前必须进行 HCV 基因分型,以协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程并评估预后。

目前对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的疗法。


文章底部广告位

文章评论

加载中~